http://www.ad518.com/article/2023/09/12802
前几日深夜,看到友人方宏章老师发了一条朋友圈消息:在新的技术迭代和媒介变化下,传统海报设计还有没有意义?海报在这个时代真的没有价值了吗?据说这是本届中国国际海报设计双年展的诘问,不少朋友都留下了有意义的评论。
如果说在国际上,媒介传达方式的变化对于海报的发展还算是有切实影响的话,那么在中国,这其实就是个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90年代以来,海报在公共空间里就没有几个能合法张贴的地方。如果本来就没有媒介性,现在惋惜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说海报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一种媒介,那不是事实。海报是个旧词,过去指戏曲演出前张贴在通衢大道招揽观众的告示纸,也叫招子、花招子、招纸、招贴。一开始就梨园用海报,后来电影、话剧等各种演出、活动都用。招纸包含的范围稍微大一点,促销性的单张印刷品都可以叫招纸,火柴盒贴、礼品包装纸这些都算。等报纸、期刊这些现代媒介兴起之后,上面刊登的广告受到城市文化阶层的青睐,但印刷海报在广阔的户外空间还很坚挺,经常贴得满街满墙的。这就是作为商业宣传品的传统海报。
到了五六十年代,宣传画取代了商业海报的地位。宣传画虽然免费供应,但受到严格管控,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画两笔宣传一下的,专业创作队伍来自美术出版社。年画+宣传画,就把国家意志和宣传方针渗透到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了。但年画属性不同,虽然也是大幅印刷品,但它是贴家里的,要群众掏钱购买的,出版周期长,不能过于剑拔弩张,内容、题材相对固定(不用总是换),所以没有海报的那种信息传达性,也就说更接近于绘画,而不是设计。
海报具有信息处理迅速,制作手段多样,张贴便捷且不依赖特殊媒介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只要有简单工具就可以独立完成。这个特点是很多艺术家、设计师青睐海报的原因。如果一个人想用图形/字体的手法大声又快速地疾呼自己的心声,讨论一个话题或是传达某个信息,那么海报是首选。换句话说,海报就是视觉传声筒且不容易失真。
中国海报重新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是中国平面设计师特别喜欢的一种类型,但也很无奈地走向狭义化(这和中国平面设计的价值属性不无相关,以后另外再写)。但总之,平面设计之前并不是一种统一的认知,在计划经济时代被割裂为广告、包装、装帧等几个领域。当刚刚以平面设计的名义走上前台的设计师们想要宣示平面语汇的重要性和这个新兴群体的存在感时,突然发现只有海报这个领域尚存在比较大的“专业”和“自由”的表达空间,海报就成为打破装潢范式的新设计类型(一开始包含平面广告,后来也逐渐被剔除了)。这个阶段的海报被赋予了很多先进性,既是一种观念和态度表达(比如以“沟通”、“印象”等命名的各种主题海报展),又是一种语言和技术表达(比如使用激进的设计手法和印刷工艺)。
那时候信息渠道比较单一,海报又显得那么“平面”,时间一长海报就被神圣化了,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如果要建立名声,必须通过创作海报、参赛、获奖(比如包装也能获国际奖项,但好像就没有海报听起来那么纯粹而文艺)。然而市场经济时代的设计师始终解决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往哪儿贴呢?结果除了小范围张贴外,绝大多数只能印刷在几年一度的画册里。本来属于生命力强悍而短暂的街头设计类型,在城市治理和信息管控中偏偏失去了时效性和实效性。所以那些年里就出现了海报展里有海报,但海报栏里却没有海报的情况,最后还被涂鸦抄了后路。对媒介性敏感的倒是那些牛皮癣之类的广告,58同城、赶集网什么的起来以后,分类广告立即就贴网上去了,对印刷工业毫不留恋。
所以,海报在90年代以后的中国本来就不具备什么媒介性。基于这种前提,新媒体变革对中国海报又能有什么影响呢?还老样子呗,和所有设计类型一样,传统形态的分类界限会逐渐消融,最终不是依据形态语言,而是依据设计思维重新分类。至于动态海报什么的其实已经不是海报了。至于上世纪的海报热,它的贡献并不在于信息的媒介传播,而是形成了对当时过度商业、庸俗美学或长官意志等设计现象的批判。
作者:张磊
© 所有图片版权均属于其版权持有方
All images Copyright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本文地址: http://www.ad518.com/article/2023/09/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