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张磊
时间:2018年10月26日(周五)9:00-17:00 地点: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暗房报告厅
当一位训练有素的平面设计师初次面对高田唯的作品时,他所受到的冲击应该不亚于20世纪初看到毕加索《亚威农少女》和杜尚《泉》的观众。草率变形的字体、粗糙简陋的图片和漫不经心的版式都无法令人把高田唯和通常意义上的日本设计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在国际上,媒介传达方式的变化对于海报的发展还算是有切实影响的话,那么在中国,这其实就是个伪问题。
<p>瑞士平面设计展于6月21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拉开帷幕。除了现场展览以外,主办方特地设置另一条主线——“后印刷时代的突围”学术论坛,邀请五位业内颇有建树的专业人士,以领域众人的视角,分享他们眼中的平面设计。本文是设计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磊的主题:现代设计在中国。</p>
姚志良的父亲是《申报》的刻字工,父亲去世后,他在15岁时进《申报》开始刻字生涯。虽然没有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但也算子承父业,很快独当一面。上海解放后,《申报》被《解放日报》接管,姚志良也随报馆员工一起转入了《解放日报》......
“字体热”兴起的同时是平面设计的衰落,把两者对比起来看会更明白“字体热”的意味。这几年,关于字体的讨论,研究和开发以及对文脉的追寻,实际上体现了从业者对平面设计主体性的关注和重塑行业门槛的努力,也就是要通过字体研究来确立和维护自身的专业底线,同时企图净化泥沙俱下的行业生态,这是内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