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香港
最近,自媒体“HONG KONG D”发布的一张“36年前的你好香港”的图片,引起网友的无限感叹。
.Oddity工作室在这个项目上进行了多感官的品牌设计和品牌体验的实验,在概念、平面、包装等方面,进行了实物、图形、动态、音频和增强现实方面的试验,不断探索超越传统印刷和数字格式的媒介。
本届海报比赛的冠亚季军,分别颁给了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杨蔼玲同学、香港专上学院的赖嘉欣同学,和香港都会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的张苡婷同学。
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标志以数字“41”为设计主体,经过特别设计的“4”虽然有点难以辨认,但与“1”形成向右上的动势给人以信心的提振;标志右方则是金像奖奖杯的剪影。
北魏真书体源于城市,取自传承,容易辨识的字型设计,和充满朝气的细节感,无论是用于平面设计 、影片首图标题 ,甚至是招牌设计,都能呈现独一无二的记忆感,这是一款新时代字体。
张叔平以“既 playful 又能传达讯息”为设计宗旨,让金像奖形象IP“金像女神”摇身一变,手上捧一颗迸发着光芒的明珠,慈眉善目、线条婀娜,仿佛有一种身处大宇宙的出世感觉。
昨天,金像奖主办方公布了第四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学生海报设计比赛的评审结果,冠亚季军分别由香港知专设计学院郭翠莹、香港理工大学刘嘉儿、香港专上学院杨子贤获得。
娉婷体跳出了黑体、宋体的范畴,给中文字体界带来了全新的字体风格!字体骨架揉合了印刷体的方整和书写体的灵动,运用不同线条的组合,将极尽简化的饰线和具粗幼变化的笔划完美结合,再加一些雕版字体元素,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格。
刘小康采用了常见的提炼建筑外轮廓的手法,将香港故宫的独特建筑外形勾勒成标志,上面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英文缩写“HKPM”,并采用了黄色和橙色的渐变,以呼应建筑外墙的色彩。
香港年轻设计师麦启桁受许瀚文委托,为香港的中文字体设计工作室“九龙活字”所设计的品牌形象系统。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书法中的九宫格,麦启桁以渐进的方式形成设计的网
“自由看”艺术节由西九文化区与太古坊联合举办,这是一次专注“背影”的艺术节,形象设计来自nocompany。
由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主办的《城市字海──香港文字景观展览》,讲述了香港字体的工艺故事。
这张海报的设计创新而前卫,片中不断出现的线装书缝线,也呈现在海报的边缘,设计师通过现代设计演绎了中国传统。
主视觉中泡沫块展现了建筑行业的特质,这种通常用于建筑研究和演示的材料,以其粗犷的质感、鲜艳的色彩和未经打磨的外观,体现了毕业生最终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真实性和诚实性。
形象设计的灵感来自香港独特的小餐馆/冰室文化,这种文化和风格在中世纪时大多表现柔和的绿色和米色。
新校徽直接采用大学新名称的英文缩写的开头字母“M”及“U”,“M”代表“我”即学生,而“U”代表“你”,泛指围绕学生的一切,包括朋友、老师、社群、社会等,寓意香港都会大学是一个与社会融为一体的平台。
设计师希望通过这个设计向外传递一个信息:香港的影迷们在经历了迷茫和沮丧的一年后,就像归家的鸟儿一样,满怀新生的希望重返电影院。
今天我们梳理了理大设计年展自2007年起至2020年、总共14年来的主视觉,请大家来看看,这家顶尖艺术学院的毕业展是怎样设计的。
设计师表示,他是受日常生活不同时刻的启发而设计,从而展现出人在生理、情感及思绪上对于静与动的挣扎。
理大设计年展的主视觉设计向来可圈可点,今年更是一口气推出了三款动态海报,效果非常地酷炫。
作为一个复兴项目,Noiseless工作室想要用历史来打造有记忆点的特色形象。设计师用竖线条元素设计LOGO,这与殖民时期“Tonglau”式的建筑风格相呼应,同时中英文字体也代入其中。
夏永康设计的崭新主题「Colours in the Dark」 ,呈现置身戏院的独特体验──犹如在黑暗中经历探索之旅,让想像力与银幕上影像共同驰骋,开拓视野、启迪创意。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于2018年3月19日至4月5日举行。平面设计师黄新满继续与电影节合作,以电影节标志性奖项“火鸟大奖”为主轴,创作出火鸟展翅的主题设计,展现电影创作者的无
设计师以“拥抱我们的邻居”(Hug Our Neighbourhood)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图形,系列图形以不同材质、不同尺寸展示在歌赋街一带,籍此传递出香港社区邻里间互助相爱的正面信息。
茶馆剧场是“西九东大门”——西九戏曲中心的主要场馆之一,可容纳200位观众。随着戏曲中心的开幕,茶馆剧场也开始了自己的推广。
开幕酒会: 2019 年1月26日晚7:30 展览时间: 2019年1月27-2月27日 展览地点: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H Queen's 7-8楼,白石画廊